陈三更秀娥老妪是著名作者一粒火种成名小说作品《焚天录旱魃醒,万骨枯》中的主人翁,这部作品构思新颖别致、设置悬念、前后照应,简短的语句就能渲染出紧张的气氛。那么主角陈三更秀娥老妪的结局如何呢,我们继续往下看楔子:赤地千里,怨气冲霄大业九年,天下早已不是那个“统一寰宇,混一戎夏”的煌煌盛世了。隋炀帝三征***的雄心,如同榨干民脂...
焚天录旱魃醒,万骨枯第1章精彩内容
楔子:赤地千里,怨气冲霄大业九年,天下早已不是那个“统一寰宇,混一戎夏”的煌煌盛世了。隋炀帝三征***的雄心,如同榨干民脂民膏的石磨,将大隋的根基碾得粉碎。而这一年,老天爷似乎也决意要与这个摇摇欲坠的王朝过不去。自开春以来,关中大地便滴雨未落。百日大旱,赤地千里。曾经奔腾咆哮的渭河,如今其支流早已干涸见底,河床上龟裂的泥土像一张张渴死的巨口,又似某种狰狞的鬼画符,在烈日下泛着绝望的白光。田间的庄稼?早就枯死殆尽,只剩下枯黄的秸秆在风中发出呜咽般的哀鸣,仿佛无数饿死鬼在哭泣。土地干裂得能塞进拳头,走在上面,脚下“咔嚓”作响,那是大地骨骼碎裂的声音。井水早已枯竭,村民们只能跋涉数十里去寻找水源,往往无功而返。饿殍遍野,易子而食的惨剧在隐秘的角落悄然上演。官府?官府的粮仓早已被蛀空,或者说,被那些达官贵人、贪官污吏们中饱私囊。偶尔有赈灾的消息传来,也不过是画饼充饥,到了百姓手中,只剩几粒沙土。绝望如同瘟疫,比旱灾本身蔓延得更快。而比绝望更可怕的,是那些在绝望中滋生、从干涸土地里爬出来的“东西”。白日里,骄阳似火,烤得人头晕眼花,除了奄奄一息的灾民,便是死一般的寂静。可一到夜晚,尤其是夜半三更,万籁俱寂之时,那诡异的事情便开始发生。人们常常能听到,从地底深处传来隐隐约约的呜咽声,似女子悲泣,又似冤魂哀嚎。那声音不高,却极具穿透力,仿佛能钻进人的骨头缝里,让人毛骨悚然。起初,人们以为是风声,或是自己饿昏了头产生的幻听。但当越来越多的人都听到这声音,恐惧便像藤蔓一样缠绕住了每个人的心脏。而真正让恐惧具象化,并将其推向第一个**的,是更夫王三的遭遇。青衣索命:槐下魅影,黍粒惊魂王三是个老实巴交的汉子,在这鬼门关一样的年头,能凭着一身力气和几分胆气,谋个更夫的差事,已是不幸中的万幸。虽然夜里巡街,听着那瘆人的地底呜咽,头皮阵阵发麻,但想到家中还有嗷嗷待哺的娃儿,他便只能硬着头皮,提着那盏忽明忽暗的气死风灯,敲着梆子,一步一步地丈量着死寂的街道。那是一个月圆之夜,本该是阖家团圆的日子,如今却只有一轮惨白的圆月,冷漠地俯瞰着这片人间炼狱。王三提着灯笼,走到村子东头那棵据说有上百年历史的古槐树下。这棵槐树平日里枝繁叶茂,是夏日纳凉的好去处,可如今也落尽了叶子,只剩下虬结的枯枝,在月光下如同一只只扭曲的鬼爪,指向天空。就在王三准备敲响手中的梆子,喊出“天干物燥,小心火烛”时,一阵阴冷的风毫无